自从珍宝岛事件爆发后云资管,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急剧恶化,已接近冰点。甚至有传言称,苏联可能会动用核武器对中国进行打击。面对如此巨大的威胁,周总理心情沉重,忧心忡忡,而毛主席却显得从容不迫,反而问周总理:“你读过《明史》吗?”这个问题到底意味着什么?
深挖洞
毛主席之所以这样问,并非随便提起,而是有深意。他希望考察周总理的战略眼光,同时暗示出应对苏联核威胁的策略。这一策略源于《明史》中,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的九个字——“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”。“高筑墙”意味着,在力量尚未强大时,应当以积累实力为主,而非急于冒险;“广积粮”则强调粮食的重要性,无论何时,足够的粮草是支持战争的基础;“缓称王”指的是避免急于追求名号,要避免因过于显赫的目标而结下过多敌人,反而招致灾难。
展开剩余79%正是这九个字,让朱元璋能够在短短几年内快速发展,最终一统天下。而毛主席则通过这番话提醒周总理,面对苏联的威胁,也需要按这种思路来应对。
高筑墙
到了1960年,美苏两国正虎视眈眈,国际局势如同一触即发的火药桶,随时可能爆炸。尤其是在中苏关系愈发紧张的背景下,毛主席为中国未来可能的大战提前布置了应对措施,并提出了“深挖洞”策略。所谓“深挖洞”,不仅仅是指修建防空洞、地下设施云资管,更是要在战争来临时做好全面的准备,让敌人无计可施,甚至让他们明白,即使核武器打来,中国也可以抵御。
事实证明,毛主席的预见力极强,1969年,中苏在珍宝岛的冲突彻底撕裂了两国关系。苏联军队扬言要“灭了中国”,而有些激进的苏联军方人员更是强烈主张使用核武器。但有其他高级将领则认为,核武器可能无法解决问题,甚至可能使苏联陷入深深的困境。
苏联的内部意见分裂,陷入了僵持,而此时,中国已经在默默筹备。1969年9月,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在罗布泊顺利进行,紧接着我国西部地区的氢弹爆炸实验也顺利完成。同时,中国在兵力薄弱的地区大幅增加了导弹数量,显示出强硬的备战姿态。此外,中国的科研人员还研发出了一款新型破甲弹,其威力足以穿透25厘米厚的钢板!这些举措迅速传入苏联军方耳中,攻打中国的决心也变得不再那么坚定。
广积粮
毛主席提出的第二个战略便是“广积粮”。中国自古有屯粮的传统,这源于对粮食的深刻认识,尤其是旧时代由于科技不发达,农民无法预测当年的收成,因此每年都会多存些粮食,以备不时之需。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非常注重粮食问题,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期间,他深刻认识到粮食的重要性。粮食不仅是人民生活的保障,也是战争时期至关重要的物资。
如果中苏真要开战,粮食问题将成为决定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。如果没有充足的粮食供应,国内的社会秩序可能会动荡不安,甚至给敌人留下可乘之机。为了防止这一点,毛主席坚决执行“广积粮”的方针,并未对这一策略进行任何妥协。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,粮食始终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基础。
缓称王
毛主席提出的最后一项策略是“不称霸”。这一策略不仅在当时中苏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,今天依然适用于中美乃至全球的国际关系。在美苏冷战时期,双方都力求世界霸权,经过长时间的冷战后,苏联逐渐衰退。与之相对,中国在处理外交关系时始终坚持和平共处的原则,远离称霸之路。
正是这种坚持和平的战略,使得中国在国际上收获了广泛的支持与友谊。苏联如果真的对中国发动核攻击,必然会遭到全球范围内的强烈谴责。而在这场博弈中,美国的立场也起到了关键作用。美国虽然与苏联有竞争,但也不希望看到苏联对中国实施核打击,因为这不仅会损害美国的利益,还会影响其在国际上的地位。因此,美国政府将苏联的计划曝光,迫使苏联放弃了这一决定。
结语
随着“深挖洞,广积粮,不称霸”三大战略的深入实施,苏联最终放弃了对中国的攻击威胁。中国成功度过了危机,这一切得益于毛主席的战略眼光与决策智慧。毛主席的这一九字策略,不仅为中国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,也为国际战略提供了深远的影响。
直到今天,中国依然秉持着“不称霸”的外交理念,与各国保持友好的关系,积极发展国际合作。毛主席的智慧与经验云资管,依然为我们今天的外交政策提供着宝贵的指导。
发布于:天津市道正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